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1篇
  免费   463篇
  国内免费   537篇
测绘学   376篇
大气科学   263篇
地球物理   907篇
地质学   1065篇
海洋学   580篇
天文学   362篇
综合类   292篇
自然地理   28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3篇
  1905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7篇
  1877年   7篇
  18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01.
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丽江7.0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的复杂地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南南东。震区位于可能受到多种构造动力源作用的特定构造运动环境中。获得了主震和22个ML≥4.0级余震的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分析表明,主震发震应力场为北3°东,与震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有一个小角度的偏差。主震的发震应力不仅有水平应力的作用,同时还有显的垂直应力的作用。在余震序列发展中震区呈现出  相似文献   
102.
云南地壳形变与丽江7.0级地震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利用滇西、滇中地区大地垂直形变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其结果表明:1996年2月滇西丽江7.0级地震前,该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产生了由北东-北西的转变,震源区出现高达109mm的垂直差异运动1993-1996年有75%的断层形变测点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期、短期和临震异常。大地垂直形变与断层形变的共性演变特性,为强震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震例。  相似文献   
103.
丽江7.0级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郭绍忠  李丽清 《地震研究》1997,20(1):117-124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震中周围水位、水氡、水汞、泉点宏观等地下流体共71个台项观测资料的异常及综合特征分析,初步认为震前异常数量较多,异常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同步性、集中性的特点,但异常主要集中在短期阶段,临震异常不突出;突间分布具有集中性和非均匀性,孕震区至远场影响区的异常比例最高,震源区内为相对“盲区”,且突出而肯定的宏观异常极少;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复杂,总体没有规律  相似文献   
104.
丽江大研镇震灾分布和地脉动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蒋乐群  李康龙 《地震研究》1997,20(1):125-131
丽江7.0级地震后,大研镇被毁建筑物的地理分布呈显4条条带,伤亡人员的地理分布和上述条带重合。91个短周期地脉动测点的观测资料表明,分布在上述条带内的大多数测点,其卓越周期大于0.3S;条带外的测点,其卓越周期一般在0.1S左右。作认为卓越周期和烈度异常之间良好的相关性,是因为地脉动卓越周期和地方震的频谱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5.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研究》1997,20(1):132-137
本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定量降雨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明智 《气象》1997,23(11):3-6
美国国家气象中心自1960年开始实施定量降雨预报及其检验方案直至1993年33年间,定量降雨预报从广泛依靠预报员经验的人工方法转变到更多依靠对数值模式的解释和修正3的方法,这是预报技术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7.
胶南地区的伸展作用——以胶南—诸城一带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胶南地区的胶南—诸城一带存在两期不同方向的伸展构造。早期以形成近EN向的拉伸线理为特征,并在不同构造层次上显示出不同的变形。出露于研究区中部桃林尚庄隆起的含榴辉岩片麻岩中,主要以LS的组构为特征,显示出早期伸展作用下地壳岩石的垂直轴缩短、EW向拉伸的共轴应变;而在把下地壳含榴辉岩片麻岩与以变沉积岩为主的中上地壳岩石分开的韧性滑脱带上,此期伸展作用则表现为从东向西剪切的非共轴简单剪切变形,具有近水平的拉伸线理及近水平的EW向剪切褶皱和鞘褶皱枢纽。晚期伸展作用表现为近SN的伸展垮塌作用,形成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两条韧性正剪切带,且遭受低角闪岩高绿片岩相条件下的透入性均匀简单剪切变形,剪切方向分别向北和向南。  相似文献   
108.
采用高纯S同位素物质和SF6的分析方法对IAEA-S-1参考物质及V-CDT S同位素标准的32S/34S绝对比值进行了实验标定,V-CDT的32S/34S比值为22.6496±0.060,IAEA-S-1的32S/34S比值为22.6564±0.0060.  相似文献   
109.
A new numerical method to solve the system of equations describing two phase flow in a Hele-Shaw cell is presented. It combines a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method of subtraction of the singularity and a front tracking grid in a single computational strategy. This choice of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s is well motivated by the difficulties present in the system of equations and the physics of the problem. The new method was tested against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also by solving the Saffman–Taylor viscous fingering problem for finite and infinite mobility ratios. In both cases convergence under mesh refinement is achieved for the fingers developed from an initial sinusoidal interface. Finger splitting is observed for low values of the surface tension and high mobility ratio. Different explanations, based in our results, are provided for this phenomen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infiltration of DNAPL in a porous medium containing a single low-permeable lens. Our aim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DNAPL infiltrates into the lens. A key role is played by the capillary pressure: DNAPL cannot infiltrate into the lens unless the capillary pressure exceeds the entry pressure of the lens. In the model this is reflected by an interface condition, the extended capillary pressure condition. To derive analytical approximations we first consider a steady-state DNAPL plum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This results in an estimate of the DNAPL plume width as a function of depth, and an asymptotic solution for small saturations. Assuming that the extent of the lens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width of the unperturbed DNAPL plume in the homogeneous medium, we derive an explicit criterion for DNAPL infiltration into the lens in terms of a critical inflow rate. A numerical algorithm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extended capillary pressure condition is incorporated. The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good qualitative agreemen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